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青岛栈桥,与百年胶澳同生同根的城市魂灵

2022-09-11 07:23:23 1643

摘要:2013年5月26日,岛城迎来超强极端天气。次日清晨,许多市民发现,岛城地标性建筑栈桥垮塌,这是它遭遇百年以来最严重一次损坏,桥面塌陷断裂,长度达十多米,电缆在海水中打着耀眼的火花。从胶澳到青岛,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栈桥始终被视为青岛的标志,...

2013年5月26日,岛城迎来超强极端天气。次日清晨,许多市民发现,岛城地标性建筑栈桥垮塌,这是它遭遇百年以来最严重一次损坏,桥面塌陷断裂,长度达十多米,电缆在海水中打着耀眼的火花。

从胶澳到青岛,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栈桥始终被视为青岛的标志,也是许多品牌企业首选的商标形象。栈桥在青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,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从栈桥的诞生之日,它与青岛就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几乎青岛所有的重要事件,都有它的身影存在。

栈桥就像是青岛的守护神,它经历着青岛的潮起潮落,今天来说说,关于栈桥的那些往事。

栈桥修造源于北洋李鸿章

清末光绪十七年(1891)6月6日,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李鸿章到胶州湾视察防务,他对山东巡抚张曜说,"胶澳设防实为要图"。八天以后,清廷内阁批准李鸿章的奏请,由他全权负责,"在胶州、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"。经过谋划,次年初李鸿章即着手此事,安排登州镇总兵官章高元具体实施胶澳防务修造。这是章高元移防胶澳的官方记录经过。

关于栈桥,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,它最先是作为胶州湾海防军用码头存在的,直接修建者就是清末登州镇总兵章高元。栈桥的选址,一定是经过了李鸿章的批准,它位于青岛湾北侧,南端与青翠的小青岛隔水相望,北侧连接海岸,有道路与之相通。栈桥修造工程,起于光绪十八年(1892)秋,次年春夏之交完成,累计十个月时间。

栈桥与李鸿章的关系,在著名作家、教育家苏雪林的记录可做旁证,"那时北洋海军正在编练,李鸿章命人在青岛湾建筑此桥,以供海军运输物资之用。"

查阅胶州湾档案资料,在光绪二十年,也就是栈桥竣工后一年,李鸿章曾经提请朝廷,拟"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,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,紧扼口门"等事项。这里的"大铁码头",应该就是章高元奉命修造的栈桥码头如果"青岛前"建设的这个"大铁码头"就是后来的栈桥。这位道员龚照玙,1890年经李鸿章推荐,担任旅顺船坞工程总办,并会办旅顺船坞营务处。

李鸿章在叙述栈桥的时候,为什么要提及旅顺官员,而不提章高元。1910年,德国人撰写的《青岛发展回顾》报告,其中有一段话,"(栈桥)其钢铁结构是在当时还属于中国旅顺的中国工厂制造并运抵青岛的,由中国工程人员安装"。旅顺在栈桥的修建过程中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持。或许章高元是本地驻防官员和责任者,而龚照玙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。

栈桥的存在价值几何

德国人地图上,"大铁码头"被标注为"青岛桥"或"登陆桥"。"栈桥"称谓的出现,应当是在日本人占领胶州湾之后,目前可见的,1922年之后,"栈桥"在中文记录中大量出现,已经作为官方定名,沿用至今。在民间,它还有"前海栈桥"、" 南海栈桥"、" 大码头"等若干俗称。

栈桥最初的存在价值,它是设立用来承担清军海上军需供给的,有它作为后勤保障的沿海驻军,就是一支扼守胶州湾海域的重要力量。只是可惜,这一重要用途,还没有派上用场,就被四年后冬季到此的德国皇家远东舰队,当成了"演习"登陆的最佳选择。

当时章高元的手中,有淮军广武、嵩武四营兵力,但是直到撤退至沧口,章高元的士兵没有任何反抗。德海上军舰鸣响的二十一响炮声,是他们对自己"兵不血刃"胜利的自贺。从这天起,大清帝国永远失去了栈桥,直到它土崩瓦解。当栈桥再次回到中国人手中时,已经是二十五年之后的民国了。

德国人把栈桥开发成为货运码头,围绕着栈桥,大量仓库、邮政、洋行、建筑事务所建筑陆续出现,吸引了众多洋行在周围地区市街的房地产投资,这也是近代青岛城市的雏形。德国人采用自己的技术对它全面加固扩建,工程开始于1901年初夏,栈桥向南延伸至350米,采用钢架结构,上面设计轻便铁轨,方便运输货物。北侧使用水泥铺面,与新修道路连接,栈桥上两侧使用铁索护栏,确保安全。

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的建设,也与栈桥有一定关联。德国人的设计方案,原计划将火车站与栈桥相连,后来发现施工难度大,于是调整规划,车站西移,火车站与栈桥码头通过轻便铁路贯通。直到1905年大港码头建成,这一轻便铁轨被废弃,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、引水专用码头,所有船只必须在此检查后,才能进入大港。

栈桥码头的附庸风雅

无论军用还是民用,作为青岛的海上门户,它始终受到各种关注。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军阀将领毕庶澄。毕庶澄是山东文登人,1925年,北洋军政府收回青岛权益的三年后,他受奉系张宗昌委派,率部出兵占据青岛,当年秋天,他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渤海舰队司令,领海军中将衔。当年冬天,被提升为济南防卫总司令,兼任渤海舰队司令、胶东镇守使、北洋第八军军长等职,下辖军队两万余人,可谓封疆大吏。他的办公地点在提督大楼,今天的青岛著名景点"总督府"。

毕庶澄是个粗人,但是喜欢附庸风雅,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著名儒将周公瑾。他掌握青岛军政大权之后,在栈桥北侧入口位置搭建一座彩亭,亲笔题写"澄心亭"匾额。在1925年的双十节,纪念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的日子,他与夫人在此亭中饮酒赋诗,欣赏海上夜色。

这段故事,记载于学者陈是斋的《私立青岛大学见闻录》。

毕庶澄人生的高光时刻,是次年的十一月,沈鸿烈受命来青整编东北海军,由毕庶澄任司令,沈鸿烈为副司令。1927年3月,毕庶澄与北伐军作战失利,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对他劝降,毕庶澄似有应允之意,这件事被张宗昌得知。4月4日,张宗昌要求毕庶澄到济南商议重要事宜,毕庶澄如约前往,被张宗昌安排的伏兵击毙。毕庶澄死后,栈桥"澄心亭"不再,如同过往云烟,消散在历史中,至今已经很少有人记起。

回澜阁建设广泛征求民意

栈桥原先仅供运输用途,桥头上的中式亭阁是变更为景点后修造的,竣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唯一标志,至今看来仍然独树一帜,颇有时代气息。回澜阁的设计初始,来自当时国民政府青岛特别市市长胡若愚的提议。

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,南京国民政府主导全国,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城市建设基调,青岛是殖民文化发展而来,市区除了青岛口的天后宫和清代遗留总兵衙门之外,都是西式近代建筑。因此才有了胡若愚的这个建议,他希望在青岛开发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景点。只是这个建议还没有落到实处,胡若愚就接到新的任命,去北平作了市长。

接替胡市长的是沈鸿烈,他非常认可前任市长留下的"作业",对于这座已经在海中屹立数十年的栈桥,他组织力量开始了改造工作。建设计划从1931年开始,1933年完工,总投资近26万元,工程外包给当时在青的德国企业"信利洋行"。

按照新的规划,栈桥的桥身被拉长,全部更换为水泥铺面,考虑到潮汐影响,特别设计了排水设备。基于安全性考量,还安装了铁栏柱和锁链作为防护,南侧增设防波堤,以缓解海水对栈桥的冲击力。

桥面的重要改造成果,是南侧防波堤上设计的八角飞檐中式亭阁。当时出了样稿之后,市政部门特意在报纸上公布,向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。最初的设计稿,是单层敞开式结构,有点像蒙古族居住的帐篷,社会普遍反映,这一设计太过古板,缺少美感。

双层飞檐八角亭定名始末

社会意见征集上来,设计者综合了各种建议,将原先的单层设计更改为两层,作为中式传统亭台结构,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双层八角亭,"开脑洞"的前卫设计方案,在当时引起了轰动。最终方案是,亭阁顶部为金黄色琉璃瓦覆面,内部为双层环形敞开式厅堂,二十四根红漆大柱支撑,中部是螺旋楼梯直达二层。登上二层向外观望,碧海波涛、银鸥飞舞一览无遗,很快成为青岛的著名景点。

"回澜阁"的定名,据说也是沈鸿烈的功劳。新建栈桥竣工以后,他作为市主要领导视察。登上八角亭以后,站在窗口向外眺望,青岛海湾的美景如画,尽收眼底。沈鸿烈颇有文化内涵,他当时为新落成的栈桥赋诗一首:"渔舟夜泊栈桥西,人倚栏杆水拍堤,纳凉采风夕阳下,观海听涛回澜阁。"随行人员对市长的妙笔生花轰然叫绝,当时就有人提议,新建的八角亭命名为"回澜阁"。

沈鸿烈亲笔题匾意外失踪

沈鸿烈亲笔写下了"回澜阁"三个大字,装裱之后,悬挂于八角亭阁的门楣上,从此"回澜阁"的名字叫到今天。凡是到访青岛的客人,都会到回澜阁八角亭上,感受青岛的海景风光。

不久之后,日本人二次侵占胶州湾,青岛落入敌手,时局变化,栈桥被封闭不再接待游客,经过的人们只能站在海边遥遥一望,不能登临八角亭感受碧波荡漾的美景。没过多久,有人发现,栈桥上的沈鸿烈亲笔题匾不见了。

这成了青岛近现代文化史上的谜团,有人说,这是日本人在1938年侵占青岛以后,将栈桥回澜阁的匾额带走,送回东京作为侵略的证据,最后收藏于东京日本博物馆。可是,根据这一传闻,有些人专门到日本寻找,却没有发现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回澜阁被开辟为文娱场所,曾经作为茶室、阅览室和陈列室使用。1952年,回澜阁被地方政府移交给中苏文化馆,成为展示两国文化的交流中心,亭阁更名为"中苏友好阁",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匾额。很神奇的是,这个匾额也不知去向。现在,八角亭恢复了"回澜阁"的原名,由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,作为展示青岛栈桥历史的文化宣传点,免费对游人开放。

重金悬赏破解"无字碑"之谜

除了神秘的"回澜阁"匾额失踪,栈桥还有一个秘密至今没有被解开。现在到回澜阁游览,在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块石碑,碑头顶端刻"五角星",碑体却是空无一字,很有点乾陵无字碑的意思。关于立碑时间、碑文内容没有人说得清楚。

这块石碑,是1999年春天,栈桥大修时被发现的,石碑为双色大理石镶嵌,基座为三级大理石拼接,石碑的碑体平整光滑,细看有浅薄一层磨痕,应当是人为刻意抹掉碑文留下的印记。从三角形碑头推断,似乎不像是中国传统的石碑样式,怀疑是日本人在青遗留的物品,但是没有相关证据支持。

神秘的石碑,吊足了大家的胃口,甚至有青岛的企业,愿意"悬赏"几十万元,招募能人破解无字碑的真相,一时间,重金之下各种奇特的说法层出不穷。最普遍的提法,这是1933年沈鸿烈竣工视察时所立,上面是他的题字"飞阁回澜",但是为什么被抹去,又是什么人做的,却没有根据。还有人考证,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碑,上面是"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",后来被抹掉,利用碑体刻写了新中国"五爱"口号。既然是新中国口号,又为什么要抹掉?

至今这块石碑,仍然矗立在回澜阁门口处,随着时间的流逝,能够见证那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,无字碑的真相揭开的机会也更加渺茫。直到现在,仍然有不少专家或游客探究根源,试图解无字碑之谜,但都无功而返。

回澜阁上做广告轰动一时

最后一件要说的,关于栈桥的趣事,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。作为青岛企业支柱五朵金花之一的双星集团,曾经把企业广告做到了回澜阁上,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情。

当时正在全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中,时任双星集团的老总是汪海,他的性格一向大胆张扬、敢想敢做。栈桥是当时青岛最耀眼的标志,只要是来青岛的人,第一选择都是要到栈桥上走一走、看一看。这样的"网红打卡圣地",汪海在它身上打起了主意。

他找到当时的栈桥管理部门——青岛市文化馆,经过协商,双方达成意见,双星可以在回澜阁上做广告。当然也有条件,广告牌白天不能影响到回澜阁和栈桥形象,晚上可以采取发光设备提高识别度。尽管管理部门有考虑,但双星的广告牌,还是把回澜阁的一个侧面遮挡的严严实实。

这件事情引起舆论哗然,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对,认为是破坏了青岛的形象。最后市里出面协调双星集团,汪海听说惹了麻烦,才赶紧把广告牌撤了下来。广告牌当年什么样子,已经不可看到,只是这段故事却留在了老青岛的记忆中。

(原创作品,版权属于头条号"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",欢迎转发,不接受搬运式转载。文章相关图文资料,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,侵权即删)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